• <noframes id="ipslc"></noframes>

    <bdo id="ipslc"><ol id="ipslc"></ol></bdo>
    <li id="ipslc"><dfn id="ipslc"></dfn></li>
      <kbd id="ipslc"></kbd>
        1.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看臺

          秋收秋種指南

          發布時間:2023年10月20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編者按:秋染沃野,喜迎收獲。秋糧約占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對于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至關重要,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七成,各地多措并舉保障秋糧顆粒歸倉。此外,全國各地秋種也已陸續開展。

          秋收秋種,到底收的是什么?種的是什么?秋收和秋種期間,作物最害怕受到哪些傷害?我們又要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侵擾?本版帶您一探究竟。

          “秋收”收什么?“秋種”種什么?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耕種的好時節。秋收秋種是我國一年中第三個農業大忙季節(另外兩個分別是春耕春種和“三夏”),一般從9月中下旬開始至11月上中旬結束。

          秋收即秋季收獲的農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紅薯、高粱等。

          同一品種作物的收獲,從南向北推進。秋收水稻一般是指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一季稻以及江南和華南地區的晚稻,其中西南地區一季稻在9月成熟,東北地區一季稻在9月中下旬成熟,長江中下游一季稻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熟收獲,而江南和華南地區晚稻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收獲。春播玉米一般在8月到9月下旬成熟,其中南方春播玉米成熟較早,東北、內蒙古、西北和華北春玉米一般在9月中下旬成熟,夏播玉米則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

          秋收作物中大豆的收獲時間是比較嚴格的。收獲過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蛋白質和油分含量均低 ;收獲太晚,會造成大量炸莢掉粒。因此一般是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收獲。

          而秋種是在秋季作物收獲后,翻耕土地播種冬小麥、油菜等,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黃淮、西北地區東部、新疆、江淮、江漢以及西南地區,油菜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

          西北地區東部、新疆和華北的冬小麥,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出苗,黃淮地區冬小麥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種出苗。南方冬小麥播種時間稍晚,江淮、江漢地區以及四川盆地、貴州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云南在10月中旬至11月播種。秋播油菜以移栽油菜為主,一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在育苗田里播種,40天至50天左右后移栽田里,也有少部分為直播油菜,直播油菜受前茬作物騰茬早晚的影響,播期比當地移栽油菜晚10天至30天,其中江淮、江漢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種,江南11月份播種,直播油菜生長至現蕾抽薹,其發育期接近移栽油菜。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七成,大部分地區秋糧長勢良好。今年秋收以來,東北、華北大部多晴好天氣、降水偏少,其中東北主要農區初霜偏晚,利于玉米、水稻等作物籽粒脫水成熟以及收獲晾曬;但華西地區連陰雨天氣呈現累計降水量大、陰雨持續時間長和寡照明顯等特點,部分地區秋收進度同比偏慢、晾曬受阻。9月以來,西南地區出現階段性陰雨寡照天氣,降水日數普遍有15天至35天,部分地區出現較強降水,對秋收作物成熟收獲有不利影響;截至目前,四川還有少部分晚秋作物尚未收獲完畢,貴州雖已經收獲完畢,但騰茬時間同比偏慢,云南滇中地區玉米收獲偏晚10天至20天左右。

          從秋種來看,大部秋種區土壤墑情適宜,對冬小麥和油菜的適墑播種有利,但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盆地、云南中部、貴州西南部等地,因受前期多雨寡照影響,農田土壤偏濕,影響秋收騰茬和秋播整地,云南、貴州秋種進度略偏慢。各地應搶抓晴天,開展整地降濕工作,確保秋種適時開展。(劉倩)

          “蟲口奪糧”巧防控

          眼下,秋收秋種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秋糧陸續迎來收獲的好消息,豐收在即。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是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豐收事關糧食安全目標實現。保障秋糧豐產豐收,除了防范極端災害性天氣影響外,病蟲害防控工作也不可小覷。

          “蟲口奪糧”是每年秋糧生產常見的“關卡”之一,這期間也是病蟲害發生和防控的關鍵時期。中央氣象臺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首席郭安紅表示,以今年為例,受第5號臺風“杜蘇芮”在我國東南部地區登陸后殘余環流北上影響,秋糧病蟲害防控遭遇不小挑戰。一方面,臺風帶來的強降水導致田間濕度大,大多數病害如玉米葉斑病、水稻細菌性病害、稻瘟病、大豆菌核病以及玉米螟、棉鈴蟲等蟲害均具有喜濕的特性,田間濕度高非常利于這些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另一方面,強風雨可能造成作物植株體的機械損傷,也利于各種細菌性、真菌性病害侵入植株體;其次,7月底至8月初正值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從華南、江南遷飛至長江中下游、江淮,以及草地貪夜蛾從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遷飛至黃淮、華北的關鍵時期,這些遷飛害蟲的成蟲會隨氣流進行遠距離遷飛,近地面的風向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遷飛害蟲的遷飛方向,臺風風場正好為上述害蟲的成蟲遠距離遷飛提供了合適的動力條件。遷飛過程中遇有降水或下沉氣流易使其集中降落,如恰逢地面寄主植物和生活環境適合,易導致病蟲成災或蟲害偏重,臺風帶來的風雨還會導致這些遷飛害蟲異地遷入。另外,由于臺風風場影響范圍大、成氣旋型移動且路徑多變,遷飛害蟲的降落地隨機性較大,在防控上難度也較大。

          “多種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都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如溫度、濕度、日照、降水等因素是病蟲害發生發展的外部環境因素,可以影響其生長、繁殖和傳播等過程?!惫布t表示,近年來,氣象部門通過研究氣象條件與病菌和害蟲等的關系及其變化規律,開展了相應的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如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利用天氣雷達空中生物識別技術,對典型遷飛性昆蟲的“足跡”進行監測,使用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等方法,通過將天氣雷達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等不同特征參數組合,區分昆蟲與其他雜波、降水回波等,實現了遷飛性昆蟲的精準識別。每年4月至9月,在農林病蟲害防治關鍵期或猖獗期之前,氣象部門綜合評判氣象條件對病蟲害發生發展的適宜程度,定期發布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氣象風險預報業務服務產品,為科學精準防控病蟲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針對病蟲害化學防治的實際需求,氣象部門還開展了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即在病蟲害防治適期,密切監測蟲情發展和天氣條件,根據未來氣溫、風速和降水等預報資料,綜合評判噴藥防治作業的氣象條件是否適宜。例如,在日平均氣溫≥30℃或<20℃,或者風力≥4級,或有中雨以上量級降水過程等天氣條件下,噴藥效果不佳或對噴藥作業人員有危害時,不建議進行噴藥作業。針對赤霉病可防不可治、需在小麥抽穗揚花期統防統治的防控特點,在冬小麥主產區自南向北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的關鍵防控階段,氣象和農業農村部門聯合開展動態化的小麥赤霉病防治氣象條件預報,根據未來1天至7天進入抽穗揚花期的小麥區域的天氣預報(特別是降水預報),給出小麥赤霉病防治重點區域、天氣條件以及防治建議,助力種植人員準確分析把握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張娟)

          過招“攔路虎”?氣象護秋收

          秋天,農戶們在田間、在山林忙著采摘收獲,豐收的美麗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然而,在秋收秋種季節,要時刻警惕那些潛伏的氣象災害,它們如同豐收路上的“攔路虎”,會時不時“跳出來”搶奪豐收果實。對此,該如何防范呢?

          中央氣象臺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首席郭安紅告訴記者,在秋收秋種階段,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主要包括干旱、連陰雨、強對流、臺風、暴雨洪澇、霜凍、寒露風等。

          其中,干旱和連陰雨對農作物的影響最為常見。干旱會影響玉米、大豆等作物充分灌漿,造成棉花植株早衰、鈴重減輕,也會影響冬小麥、油菜適時播種,播種后出苗困難,生長緩慢。應提早利用降水過程進行農業蓄水,加強農田保水保墑、水源調配,積極采取合理灌溉、噴施抗旱劑等措施,提高秋種出苗率。

          連陰雨對秋收作物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連陰雨會導致玉米、水稻等作物成熟收獲受阻,晾曬不及時會引起發芽霉變,也會導致土壤過濕,進而造成騰茬緩慢,并影響整地秋播。對此,郭安紅提醒,農民朋友應提早或趁降雨間隙及時采收,并注意避雨通風。在連陰雨期間,要及時疏通溝渠、除濕降漬,降低田間濕度,以改善通風環境和作物群體透光度,從而減輕對灌漿乳熟期作物及晚稻開花授粉的不利影響。

          強對流、臺風、暴雨洪澇等同樣可能造成秋收作物倒伏、被淹,影響產量形成。我國局部地區也會在不同時期出現多種氣象災害,如東北地區作物成熟前及新疆等地棉花吐絮階段出現霜凍,會造成玉米、大豆等作物灌漿不充分,棉花蕾鈴脫落,產量和品質降低;江南華南晚稻抽穗開花階段出現寒露風會影響晚稻授粉結實,空癟粒增加,影響產量。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排溝、保溫等相應措施,減少損失。

          針對上述農業生產中常見的“攔路虎”,氣象部門如何應對?

          “每年9月10日至10月20日,中國氣象局會啟動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多舉措保障秋收秋種?!惫布t說。

          在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期間,一方面,國省氣象部門強化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依據農業氣象條件、作物生長發育、墑情變化和秋收秋播進程等信息,定期制作發布秋收秋種專題氣象服務產品,為相關部門調度指導秋季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同時,國省氣象部門還基于智能網格天氣預報數據、作物發育期監測預報和農事活動氣象指標,形成“國省一體、上下互動”的秋收秋種農用天氣預報格點化產品。

          另一方面,氣象部門與涉農部門“強強聯動”,助力秋收秋種順利進行。中國氣象局和農業農村部保持密切合作,氣象部門及時提供全國秋收秋種專題服務材料和秋收秋種期間降水、降溫等農業氣象條件分析材料;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提供秋收秋種進度、收獲面積等調度信息,以保障秋收秋種服務的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各地氣象部門還依托網站和App、微信等新型服務手段及電話、短信、廣播電臺等方式向農業生產經營者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形成多渠道、多途徑、全方位的“直通式”氣象服務。

          今年,針對四川盆地、江漢、黃淮等地的強降水天氣以及陜西、河南和湖北等地的持續陰雨天氣,中國氣象局發布了農田漬澇災害風險預警、連陰雨風險預警,提醒各地提前清溝理渠,做好農機和烘干設備調度,抓住雨前或降雨間隙搶收已成熟作物,助力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及時了解天氣變化,順利開展搶收搶打、適時播種等農事活動。(林禹彤)

          糧食產多少 氣象來預報

          眼下,全國秋糧收獲正加緊進行,糧食產量的穩定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乃至社會和諧安定。那么,產出多少糧食氣象部門能夠提前知曉嗎?

          氣象也能預報糧食產量

          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的關系極為密切。在作物品種、土地肥力、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等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氣象條件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變化的關鍵因素。因此,糧食產量預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動態監測評估氣象條件,特別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及產量形成的利弊影響過程。

          20世紀90年代,氣象部門逐步建成了涵蓋國、省、市、縣的作物產量預報業務系統,每年定期開展全國糧食作物及其產量預報。近年來,還實現了冬小麥、早稻、晚稻、棉花等作物產量的逐月動態預報。

          21世紀初開始,我國開展了作物產量動態預報技術研究,并實現業務應用。據統計,近年國內作物產量(單產、總產)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8%以上。

          糧食產量預報都預報些什么

          氣象部門每年針對夏收糧油、秋收作物及全年糧食,分別發布產量預報服務產品,預報內容包括平均單產、種植面積和總產,預報農作物包括冬小麥、油菜、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等。

          此外,在作物生長季內,國家氣象中心會逐月制作并下發分省、分作物的動態產量客觀預報。在臨近作物收獲時,則啟動農事活動氣象保障專項服務,滾動預報作物收獲適宜指數。

          如何預報糧食產量

          氣象部門如何開展預報工作呢?簡單來說,就是“靠監測、靠模型、靠計算”,既要依靠地面觀測、衛星遙感等監測數據來評估作物長勢,也要通過建立作物生長模型,考慮影響作物生長的氣象要素,最后借助計算過程,得出糧食產量的預報結論。

          當前,農業氣象產量預報可分為統計預報法、遙感預報法和動力生長模擬預報法三種。

          統計預報法是采用回歸技術探索產量與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統計模式。目前,我國主要利用統計預報法開展產量預報服務,各地在長期的預報業務實踐中,陸續發展了多種預報方法。

          遙感預報法是利用空間遙感(包括航天、航空遙感)和地面遙感(即地面野外光譜測定)資料與作物生長狀況和產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回歸模型估算產量,此方法需要運用大量地面觀測資料以達到較好的預測效果。目前,我國北方冬小麥產量遙感預報方法已實現業務化。

          動力生長模擬預報法則是基于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物質、能量平衡和轉換原理,以光、溫、水和土壤等為變量,模擬作物產量形成和干物質積累的預報方法。但由于模擬過程涉及大氣圈、生物圈中的物理、生物和化學等過程,因此更加復雜,目前仍處于研究或小范圍試用階段。(李倩)

          (責任編輯:蘇杰西)

          2021手机日本卡一卡二新区,日日摸夜夜摸人人看电影,美女高潮流白浆娇喘免费网站,苍老师高潮不断喷水
        2. <noframes id="ipslc"></noframes>

          <bdo id="ipslc"><ol id="ipslc"></ol></bdo>
          <li id="ipslc"><dfn id="ipslc"></dfn></li>
            <kbd id="ipslc"></kbd>